3-20《艺术与错觉》|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
核心书摘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屑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
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的许多分支,使其 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的精确性。这部著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学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经成了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关于作者
E.H.贡布里希,2001年11月去世的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功绩勋章获得者,高级英帝国勋爵士,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的艺术史家之一。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并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及院长。
本书鲜知
学什么?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
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你还会发现
· 从光线转为颜色;
· 论希腊艺术的革新;
· 艺术中的视觉分析。
一、西方绘画中的视觉艺术是如何形成的
绘画是人类最杰出的文明成就之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涌现过很多伟大的传世之作。但是,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存在明显的差别,最直观的差别就是画面上的空间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往往追求意境,强调内在精神的表现,而忽略个体外形的刻画;而西方的画作通常致力于逼近真实、描绘出真实的视觉效果。这种画面空间表现上的差别,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绘画乃一片神游意境,而西洋油画是走进的实景。”
为什么东西方绘画会呈现出这种差别呢?作者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这本书中,从西方绘画的角度进行了解答。
1.古希腊时期奠定的美学理念
要探讨西方绘画的视觉艺术,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西方绘画也正是源于希腊艺术。希腊艺术是哲学的艺术,最高成就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上,它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美,作品要尽量表现出“和谐、匀称、整齐”的特点。在古希腊哲学家和艺术家眼中,宇宙的美是形式美、比例美,这种美的最高标准就是“和谐、秩序、比例和平衡”。
希腊艺术追求“和谐、匀称、平衡”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西方后期的绘画创作,它督促艺术家们在绘画时,严谨追求时间、空间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后来,这种标准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西方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理念。虽然在中世纪时期,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对画面空间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抑制和削弱,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再次复苏,艺术家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画面视觉艺术的探索。
2.科学透视法的发现
西方绘画中的视觉艺术也叫错觉艺术。伟大的艺术家们致力于描绘一个虚幻又真实的世界,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去体验其中的美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视觉真实,甚至研究人体解剖学、透视法则和光照与反射的效果等等。
而透视法就是错觉艺术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所谓透视法,指的就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绘画构图中经常使用。
透视法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焦点透视,也叫线性透视。它的特点是画面中各个角度的线条都向中央聚拢,在画面中心形成一个消失点,这个消失点有时候也被叫作灭点。焦点透视的处理技巧,表现在视觉上就是“近大远小”,画面形成一种纵深的立体感,给观看者带来一种错觉,好像人能走进画中一样。
透视法的第二种方法是空气透视,也叫色彩透视。色彩透视主要是运用光影和色彩形成空间感,达·芬奇的绘画《圣母子和圣安妮》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在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的技巧下,线条和色彩都会形成立体感、空间感,给观看者营造出一种符合视觉特点、类似客观真实的时空幻象。
3.基本图式的运用
当然,除了透视法之外,基本图式的运用也是视觉艺术风格得以成型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什么是图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图像背后基本的结构和样式。它是一种简化了的示意图,通过它,艺术家们可以构建正确的构图比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教人画画的书,随便翻开一本,就可以看见图式的存在,比如用大圆圈代表脑袋,小圆圈表示眼睛等等。
图式是作者贡布里希提出的重要的艺术概念,也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贡布里希认为,图式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起点,任何伟大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图式。比如,19世纪英国伟大的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就曾说过:“我一直努力在真正的艺术和手法主义之间划一条界线,但是,连最伟大的画家们也从未与手法完全绝缘。”
这也就表明,任何一位画家都无法凭空创造出一个图像,他们只有在观摩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改进,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的绘画也有图式,只是它有一个中国式的名字叫“画谱”,我国最著名的画谱之一就是清代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从出版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国不少绘画大师,都受到过这本画谱的启蒙和熏陶,大画家齐白石就是其中一个。
所以,看似潇洒随意的画,并不是随手画出来的,背后都要遵循一定的图谱和样式。而只有遵循这些标准,才能打好绘画的根基。这一点,在东西方艺术界都是一样的。
二、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
既然画家们在起步的时候都几乎用的是一样的图式或画谱,那为什么还会有高下之分呢?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达·芬奇、一个齐白石呢?这就涉及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1.不存在所谓的“纯真之眼”
如果要按谁的画“最真实、最符合客观现实”这个标准来评判一件作品的价值的话,那可能谁也比不上现代科技照相机,但是,即使照相机能拍下最逼真的图像,在一个母亲眼里,它的价值恐怕也比不上自己的小孩儿随手画下的涂鸦。除此之外,即便是面对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画出的画也不尽相同,这背后展现的就是艺术家心灵上的独创性。
在艺术界,曾经流行过一种“纯真之眼”的说法。所谓“纯真之眼”,指的是艺术家应该以不带任何成见的眼光来观看大自然或艺术作品,就像完全不懂事的纯真小孩子一样。但是,在作者贡布里希看来,这种“纯真之眼”根本不存在。
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家们总是有选择性、有批判性、有解释性地探索自己的知觉。他们倾向于看到他们所要画的东西,而不是要画他们所看见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艺术家用这种独特的视角,积极探索独特的心理世界,才最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2.“图式-矫正”公式
作者贡布里希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绘画的基本公司,叫“图式-矫正”公式,他认为,图式体现了绘画的科学性,保证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但是,在图式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内容,那就是矫正。
一位训练有素的画家可以掌握大量图式,依照这些图式,他可以在纸上迅速地画出一只动物、一朵花或一所房子,这些图式可以成为他再现视觉记忆的支点。但是,他仍然需要矫正这个图式,直到完全符合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为止。
所以图式加矫正,才是一位艺术家创作的完整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图式—矫正”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活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之前讲过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一心想雕刻出心目中完美的女神形象,当他完成雕刻时,竟然爱上了自己创作的雕像,皮格马利翁对雕像的爱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最后爱神竟然帮他把冷冰冰的雕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
雕像复活的故事表明,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隐秘的情感和欲望全都赋予给艺术作品,这些充满想象和情感的心理因素往往隐藏在图式的背后,不会一下子完全显现,只有在一点点矫正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凸显和成型。
如果说图式代表的是理性精神,那么矫正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发挥悟性和感性的时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来。
三、观赏者应该如何解读一幅艺术画作
艺术创作活动,既是一个理性、严谨的科学探索过程,又涉及到艺术家本人独特的心理体验。
而说到心理活动,其实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观赏者在解读艺术品的时候,心理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讲讲作为一名观赏者,该如何解读一幅艺术画作。
1.艺术品是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共同作品
在《艺术与错觉》这本书中,作者贡布里希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共同作品”。他解释说:“艺术解读本质上是和艺术家进行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观赏者的解读,即使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是寂寞的、不完整的,只有当观赏者和艺术家实现了交互,一件艺术品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才真正成为一件有生命力的、永恒和不朽的作品。”
所以,解读艺术品不仅仅是对艺术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复制或还原,更是一种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观看者在欣赏一幅艺术画作时,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艺术品进行创造性解读,通过释放作品中蕴含的潜能为自身服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观看者在解读艺术品的同时,也是在解读自己,通过对伟大艺术的解读,进一步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2.观赏者的“心理定向”和“投射”
那么在解读过程中,观看者具体该如何实现和艺术家、艺术品的交互呢?这就要涉及到心理学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心理定向和投射。
所谓心理定向,指的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意识形态准备,就像画家不会以“纯真之眼”来看待自然和艺术一样,观赏者也是带着一定的理解和感触去解读图像的。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带着“心理定向”去观赏一件艺术品时,内心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一些预测和期待,而我们寻找期待、验证预测的过程,就是情感“投射”的过程。
投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性的,和眼前具体的物象有关。比如我们会把普通的云想象成一张人脸或一条飞龙,这种联想其实就是一种现实性的投射。
投射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叫情感上的转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赋予艺术形象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观赏者要做的,就是发现艺术品背后的这份神秘而伟大的情感。艺术家利用创作进行情感投射,而观看者通过投射理解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发展内在和永恒的驱动力。
3.留白的艺术
观看者和艺术家通过一件艺术品产生交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在画布中留下一块空白或含义不明的区域;第二个条件是,艺术家要让观看者明确知道如何填补这块遗留下来的空白。
举个例子。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一幅极尽留白艺术的作品。在他的画中,只有一叶小舟和一位渔翁,小舟横荡着,老翁静静垂钓。整幅画面没有一丝水,却能让人感觉烟波浩渺,满目皆水。这幅画中,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观看者依据自己的心理,也可以尽情去体会留白处的情感余韵。
所以,艺术家留下空白,制造预测,才能充分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投射出虚构世界里没有呈现出来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白的艺术。
总结
以上就是《艺术与错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常说,艺术是人类文明成就的最高体现,承载着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具有无与伦比的传世价值。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美术馆和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艺术品就是人类文明的火种。”要想把这神圣的火种传承、延续下去,就必须建立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基础。
而《艺术与错觉》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艺术殿堂的路径。这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西方视觉艺术的著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研究艺术和探寻艺术史发展的新视角。正如作者贡布里希在书中说的:“艺术是心灵之事,任何一项科学的艺术研究都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而艺术的历史,就在于锻造出一把能够打开感官之锁的钥匙。”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324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水落鱼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文明之光》3/4|只有跨领域涉猎,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上次推送:
《竞争论》中|怎么打破老板和员工“猫和老鼠”困局?学会跟老鼠开会!
《别做正常的傻瓜》|为什么正常的决策者往往做着“傻瓜”的决策?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本次同时推送:
《管理:使用、责任、实务》|如何让组织结构更好地发挥作用?
《数据化管理:洞悉零售及电子商务运营》|如何从数据中发现商业规则?
【重返民国系列】《曹锟传》|贿选大总统大节不亏。
百家姓|了解姓氏文化,让孩子热爱祖国
《超级合作者》|“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
【诺奖文学】《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上帝知道我们该怎么混下去。
【形象管理】如何借助有情感的故事打造形象
下次推送:
《怪诞关系学》|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崩溃》|崩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如何提高预见性和危机处理能力?
《竞争论》下|乐视生态到底差在了哪?大企业最常犯的就是多元化危机!
《我心深处》|伍迪·艾伦的电影魅力在哪?
《巨变时代的管理》|如何在变革迭起的时代管好公司?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如何打造脱颖而出的品牌。
《慈禧全传》04 清宫外史(上)|破解内外交困之局解。
史记·五宗世家|皇子本为王朝根基,却生活上道德败坏,政治上颠覆中央政权。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